这个夏天,英国又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蝶口统计”,以便了解蝴蝶生存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对蝴蝶迁徙的影响。
据悉,从2010年开始,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蝴蝶保护”每年都会组织这项统计蝴蝶数量的活动。该机构邀请英国各地公众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待上15分钟,记录下这段时间里看到的蝴蝶数量和种类并上报。专家表示,这项活动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昆虫,并从以前没有记录的地区收集数据农业农村局官方网。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能观察到的蝴蝶种类中,约有80%出现数量减少。“蝴蝶保护”工作人员丹·霍尔博士说,“这告诉我们环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如果研究人员获得相关信息,就能找出解决办法,重塑更好未来。
英国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估计,与一个世纪前相比,昆虫种群数量减少了90%至95%。不仅稀有物种濒临灭绝,正常的蝴蝶也是如此。蝴蝶与人类有何关系?蝴蝶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蝴蝶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蝴蝶是一个较大的动物类群,它的种数是陆地鸟类的两倍,是哺乳动物及爬行等动物的3倍,是陆地节肢动物多样性评估和监测的最好类群,也是种群及生态系统水平研究的极好材料。
蝴蝶体型小,生活周期短,属日出性,易观察及捕捉,分布广泛,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由于它是变温动物,食性专一(一般只取食一类甚至一种植物),因此,对不断发生的细微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并能做出快速响应。
另外,已有90%的蝴蝶类群被描述,对其开展调查和观测具有简单、快速、实用、成本低、易普及等特点。因此,研究人员能通过蝴蝶种群及生态系统水平准确反映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的生态效应。
蝴蝶的种类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及群落结构等特征可直接反映栖息地的适宜性、生态系统健康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土地利用、景观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等,其监测数据在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在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蝴蝶还是环保宣教的“代言人”。正如哺乳动物中的大熊猫、鸟类中的丹顶鹤,作为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昆虫的“形象大使”,蝴蝶在政府环保政策制定、教育、科研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彩斑斓的蝴蝶以其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喜爱。从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到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再到欧阳修的“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等,蝴蝶翩飞的美丽瞬间,印刻在文人的眼中,通过由景生情的催化作用,结成余韵悠长的文字,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而诗意以外的现实情况是,蝴蝶数量的减少往往意味着生态系统“恶化与崩溃”的开始。
蝴蝶作为宝贵的环境指标,既是气候和栖息地等环境变化的灵敏指征,也是其他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标志。现有调查数据显示,蝴蝶与鸟类和植物相比,是种群数量下降最快的类群。
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Bees,Butterflies and Blooms》(译为《蜜蜂、蝴蝶与花》或《花引蜂蝶》)记录了英国乡村的现状。现代农业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已经把农村改造成了野花的禁地。据估算,英国已失去了98%富含野花的产地,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依赖更让问题雪上加霜。以蜜蜂、蝴蝶为代表的广大传粉昆虫正在逐渐消失,这支昆虫大军如果消失了,我们喜爱的大部分食物也会随之消失。
众所周知,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石”。大量植物包括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类经济作物,如果离开了蝴蝶、蜜蜂这些传粉昆虫的支持,就无法从开花进入结果的升华阶段。
蝴蝶观测既是科学家开展的专业工作,也是热爱大自然,热心环保事业的广大公民乐于参与的活动。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大规模的蝴蝶监测项目。
2016年我国生态环境部也启动了中国蝴蝶多样性观测工作,以蝴蝶为指示生物类群,建立了首个国家级的蝴蝶多样性观测网络。目前,全国蝴蝶观测网络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完成了117个标准化观测样区、629条标准化观测样线千米,年度观测数据超过20万条。
2009年启动的江苏蝴蝶观测活动,在2016年升格为江苏蝴蝶观测大赛,目前已普及到该省各个地市,参与的中小学校超过百所,参与的青少年学生有上万人次,累计提交有效观测信息数万条。
无论是寄主植物还是蜜源植物,绝大多数是野草野花。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野草野花代表脏乱差,急于追求整齐划一的美。于是,原来的野生植被,被大量人工栽培的植物甚至非本土植物所取代;绿油油的草坪上不允许夹杂一朵野花,道路清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路边的杂草,在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的当下,除草剂被“明正言顺”地广泛使用。而这一切直接导致蝴蝶种群数量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