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龄化严重,未来谁种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种田的主力军应该是60,70后,很多50年代出生的老人还在继续从事农活。80后种地的少了。农民多是农忙回家种田,完了又到城市里打工赚钱,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农村荒芜,现在情形似乎是年轻人待在农村就是没有前途,没有能耐的表现。这也许是政府想看到的,因为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农民放弃田地到城市安家,就像当年的英国工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但是中国情况特殊一点,一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太重,大部分农民心中都是有个落叶归根的梦,虽然年轻时为了金钱漂泊在他乡,老了终究还是要回农村,所以他们很少愿意放弃田地,放弃宅基地。第二城市的高房价也不是农民可以承担的起,部分可以承担的起城市的高房价的,城市买房,同时也要在农村造一套房子。所以现在农村的新房子,2层或者3层的楼房一排排的,虽然除了春节那几天,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
机械化虽然普及了,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土地分散,导致不能完全大规模的机械化,有些地方还是半机械化。每年6月份回家收麦子总能看到田间地头的农民因为地边子吵架的,因为土地不连片,你家1亩,他家几分地,这样机器收割时难免会有多收割邻居家一陇麦子,于是吵架甚至打架的在所难免。
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单一。比如说我老家亳州一带,基本上都是一年2季庄稼,冬天小麦,夏天玉米。这几年由于市场过剩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跌的很厉害,玉米有2015年前的2.5元每公斤,跌到低谷时候的1.4元每公斤,越是价格低越是难卖。所以农民个日子这两年不好过,农业供给侧改革继续提上日程。这里想说一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单个农民力量单薄。比如我父亲在老家酿酒,农村烧酒坊,用的是原材料是高粱。我们本地并不产高粱,都是粮贩子送到家的,东北红高粱,3元一公斤左右。比起玉米的1.4元每公斤,我建议我父亲种植几亩高粱酿酒,从而代替不值钱的玉米。结果是高粱辛苦种植到地里,等到快丰收的几天被麻雀吃个精光。用我父亲的话说,那几天估计整个亳州市的麻雀都飞来了。因为当地都是种植玉米,如果种植高粱的多了,麻雀被分散在各地就造不成危害了。所以,第二年,在让我父亲试着种植高粱他就不敢了。 宁愿种植便宜累人的玉米,花高价买高粱酿酒。
家庭农场经营失败的多,剩下的惨谈经营,而且背后都是政府的补贴。我们村上前两年有几家养殖场大户,种植大户,有的还相应政府号召注册了家庭农场,目前为止,多数已经倒闭了,农场主又不得不去城市搬砖去了。唯一剩下一家养猪场没有倒闭,因为老板是镇上畜牧局干部,有很多资源可以享受,用他自己话说,小猪出生就死他都可以拿到政府的补贴。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就没有这么运气了。
农产品安全受到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如化肥农药滥用,河水污染,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等等。政府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花了大力气实施秸秆禁烧。有些地方,秸秆禁烧对基层的官员真是一大考验,成为提拔重用一票否决制,犹如当年的农村计划生育。但是,我小时候,至少在2000年之前秸秆在农村是宝贝。我记得我小时候割麦子,麦茬割深了都要被我爷爷骂的。大人都是用镰刀贴着地皮割,就是为了多少收点秸秆储备起来喂牛。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头牛,牛是财富的象征,农村小伙子找对象女方第一要问家里有几头牛。因为当时的牛多是用来使役的,母牛当做耕牛,公牛犊子当肉牛卖掉。当时的农村模式是真正的循环农业,种田养牛,牛粪肥田。而且当时化肥和农药使用的也很少,农民都是人力除草,不打除草剂。如今耕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机械化改变了农村原始生态模式,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环境搞坏了。农产品农药残留,畜牧产品兽药超标,导致老百姓的身体变坏了,没有发现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了吗。
你见过40天出栏的鸭子吗?鸭子本来应该生活在水里的,就如我们小时候学的唐诗有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是市场大部分鸭子是大棚里养殖的,40天就出来的鸭子,别说一生没有见过池塘,连日光也难得一见。养殖户为了避免高密度养殖造成的应激反应和疾病,每天都要喂食鸭子抗生素,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为农户养殖的多是合同鸭,鸭苗和饲料都是公司提供的,利润已经定型了,基本上一只鸭子利润2元钱,养死一只,或者多样一天,对养殖户来说都是损失。,你担心的抗生素超标,只要这40天内鸭子不死,农户才不管这么多呢。这回你明白了小吃店里的鸭腿饭,路边的北京烤鸭为什么这么便宜了吧、都是速成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未来中国三农的出路一定是返璞归真,走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之路,做小而美的农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记住天然的才是最好的,一切掠夺式的发展最终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