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创新“四驱四化”改革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
2024-08-02 15:07:57

  简阳作为典型丘陵地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呈现以下不足:一是耕地零碎规模小。耕地地块碎、土质薄、坡地多,全市坡地占比约85%,田块不规整,单块田块平均面积仅为0.46亩,耕作成本较高。二是人口分散流失多。居民呈现明显“大散居、小聚居”特点,农户聚居度仅为15.6%。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乡村“引才”“造血”能力不足,缺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平台和机制,对乡贤、专业人才等吸附集聚不够。三是产业低端质效差。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期,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小、散、杂”现象明显,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四是群众增收动力不足。农村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种植收入不高,群众缺少有效的农技提升平台,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偏低、增收渠道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2023年仅为成都市平均水平76%)。

  简阳市坚定落实党的二十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要部署,按照“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国家级改革试点要求,创新“村企协同、村村协同、村院协同、村社协同”的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模式,建立完善“三资管理专业化、产业运营市场化、利益分配制度化、政策资源整合化”的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农业规模化发展、产销对接全面畅通,集体经济成为推动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治理优的重要抓手和纽带。

  一是“村村协同”打破村域边界抱团发展。创新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发展模式,59个村共同组建“六联共兴”“三青水缘”“绿晨聚源”3个跨镇域的片区联盟公司,形成“产业共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通过实施采购、播种、管理、收获、烘干、仓储、销售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生产成本平均降低35%,销售价格提高15%,有效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群众和村集体收益。

  二是“村院协同”引科技活水助产业兴旺。深化院地、校地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研究所、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川农大等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射洪坝街道等5个镇(街道)下辖的20个村(社区)在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文旅帮扶、知识产权转化等方面取得实效,累计打造育种基地、中试基地,发展玉米、南瓜等制种4250余亩,推广应用农机无人化作业。

  三是“村企协同”双向奔赴企兴村、村富企。坚持政府引导、集体主导,推动村集体与国有企业、工商资本、新型经营主体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农机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协同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民宿康养、科普教育等产业,通过劳务承包、资源入股和产业联动等实现利益共享,延长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合作共赢。比如,平泉街道荷桥村等6个村(社区)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运营农技社会化服务项目、乡村振兴示范环线林盘集群项目、家风荷乡旅游景区建设等项目,村集体资产以租赁、入股、置换等方式盘活利用、实现保值增值,同时以联营、托管、务工等方式实现再次增收。又如,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禾丰镇、三星镇和雷家镇建成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巧手工坊”,创建“社区工厂”“居家就业”“乡村创业”三种就业创业模式,有效推动40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或就近灵活就业,带动人均增收12000余元。

  四是“村社协同”精准联袂产通销、村通城。推行“集体经济+城市社区”的产销机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对城市社区居委会,约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购销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对标生产,形成集体种植、社区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链条,打通产销直达、村城直供的新渠道。

  一是三资管理专业化,筑稳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座。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农村财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制发《关于开展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行系统的实施意见》,构建完善“纪监委提级监督、职能部门督促指导,镇街主管、村社主责”的市、镇、村联动的监督机制。成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市级拨付专项资金,组建专业会计团队,“一村一员”指导协助财务工作,推动“三资”监管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二是产业运营市场化,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最大化。针对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转型发展慢等问题,按照“应进必进、阳光交易”为原则,建立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制度,对集体资产采取承包、租赁、入股、联营、股份合作等经营形式,推进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资产转化为效益。针对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小、散、弱等问题,以强村带弱村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产业结构,以公司化运营转化产业链效益,以科学搭建股权架构实现利益驱动,推动集体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三是利益分配制度化,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创设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等,与各类社会资本、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交叉融合,形成度乡村综合经济体。强化理财,赋予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收益分配制度、财务决策机制,将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的60%分配给群众,巩固形成了股份连心、利益明晰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充分激发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政策资源整合化,推动集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简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联动,在用地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定期更新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机会清单,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集体企业“防火墙”,助力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联合简阳市农村商业银行印发《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金融服务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切实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确保了简阳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性。

  一是通过村院协同、村企协同、村社协同,有效引入和联结各类发展主体,使集体经济发展转变为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促进了科技、资金、人才下乡,全面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农业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产业发展步入稳步上升阶段。

  二是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营、农耕体验、研学教育、文化创意等七大类新型经营业态,集体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发展种养殖业,延伸拓展至农产品初加工、农旅融合等领域,极大丰富了集体经济的经营范围、拓宽了收入渠道。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3.5亿元、相较2020年实现3亿元增长,全面完成收入低于2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任务。

  一是通过实施“村集体×N”组团发展模式,成功组建“六联共兴”“三青水缘”“绿晨聚源”3个集体联盟公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片区整体发展,形成了产业串点成线、片区联动的协同局面。

  二是由集体联盟公司牵头科学统筹村集体资产资源,并依托项目配套建设农机生产服务中心、粮油仓储中心、烘干初加工中心,推动健全了生产服务产业链条。2023年,3个集体联盟公司集中连片发展精品粮油12万亩,形成了西南地区最大单品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3亿元;其中,“六联共兴”集体联盟公司21个村共获得集体经济产业联盟分红2000余万元,生产综合成本降低69%。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搭建桥梁,探索形成“集体经济+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专业运营”发展模式,采取资源开发、量化入股、服务创收等方式,成功吸引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各类社会资本下乡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尊重村集体发展意愿,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7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48家、家庭农场2817家,基本实现“一组一农场”“一村一示范”“一镇一园区”。

  二是探索“跨区域集体公司+乡村人才”发展模式,依托3个跨区域集体联盟公司,打造“乡村振兴人才联盟”数据平台,联动85个集体经济劳务资源、共享2580余名农匠信息,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663人,新增职业经理人555人。2023年实现劳务用工20万余人次,带动人均增收15000余元。

  一是完善了“社会组织+集体+农户”利益链接机制,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利益链接,由传统单一土地出租的租赁关系,转化为“土地入股有分红、参与务工有薪金、产业合作有收入、集体经济有股金”的多元化收入模式。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在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资金交易等方面的纽带作用,搭建起社会组织与农户的交易平台,以公司化运营,实现农户就业、村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的“三赢”局面。

  二是鼓励引导村集体将集体经济收入投入到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与新村建设中,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和土地整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主动承担“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和生态修复等任务,示范带动全域乡村风貌提升,有效解决了“地闲田荒杂草生、人散形乱风貌差”的丘区难题。协议村荣获住建部全国村庄规划示范荣誉称号;荷桥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尤安村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是依托集体经济资产收益分红及公益金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体经济广泛推广运用“积分制”,将留存的部分集体经济收益用于“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通过发放慰问金、助学金、救助金、为村民免费购买意外保险和惠蓉保等方式,加强了村社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凝聚起“村里的事大家办”的共识。2023年,3个集体联盟公司所在的59个村,村民议事参与率达到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