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一篇题为《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兴生态模式”》文章在《中国乳业》杂志上发表,标志着陕西省畜牧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童建军研究员带领省畜牧业协会和省畜牧总站技术人员与陕西建兴奶牛繁育公司奶牛场密切合作,创新的以圈舍改造和发酵床养牛为核心,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的规模奶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兴生态模式”正式诞生,为规模奶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提供新经验。
近年来,专家团队指导该企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本着“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则,采取了场区优化布局、圈舍改造扩建、发酵床体养牛、关键环节控制、处理过程无害、流转农田消纳等一系列措施,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成功探索出了“四化”即源头严控减量化、圈舍改造一体化、发酵床体生态化、配套农田全消化的“建兴生态养殖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效生产、污染治理、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养殖规模扩大。该模式的应用,解决了牛卧栏数量限制养殖数量发展的问题,在场区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多养牛成为现实。该场奶牛存栏和牛奶日产量从2016年的1500头和18吨分别增加到2022年的2900头和40吨。
二是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牛舍改造前一个饲养员可经管60~70头牛,改造后一个饲养员可管500头泌乳牛或600头青年牛,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三是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奶牛平均日单产从2016年的30㎏/头提升到2022年的39.5㎏/头。犊牛日增重从480g/d提高到900g/d以上。
四是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采用吸粪车清理粪污,避免了刮粪板对奶牛肢蹄的伤害。奶牛乳房炎和肢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成年母牛每年的药费由改造前的100元/头降至改造后的30元/头。犊牛断奶成活率从89%提高到95%。
五是乳品质量得到提高。据陕西省奶牛DHI中心测定分析,该场牛奶平均体细胞数和细菌总数从2016年的32万个/ml和5万个/ml以上,下降到2022年的20万个/ml和1万个/ml以下;平均乳蛋白率和乳脂率从2016年的3.1%和3.2%提高到2022年的3.2%和3.8%。
六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鲜奶销售收入从2016年的232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5168万元;出售母牛和小公牛的收入由2016年的120万元和8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65万元和210万元。每年有机肥替代了10万元的化肥投入。生产的小麦种子亩产500㎏,不仅产量高,而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种植的青贮玉米比当地同类玉米田多产0.8~1吨
七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该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模式的应用,粪污采取干湿分离、好氧发酵;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和氧化塘曝气,达到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场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过去那种粪便乱堆、污水四溢、苍蝇横飞、臭气熏天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走进现在的牛场,绿树掩映、分区布局合理、牛舍排列有序、床体松软舒适、牛体洁净如洗,奶牛在发酵床上舒适地躺卧或悠闲地活动,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愉快地工作,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奶牛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规模化奶牛养殖对促进畜产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乳品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规模奶牛场存在着粪污产生量和环保压力大,据测算,每头奶牛(体重以500kg计)每天排泄粪便约25kg,牛尿25~30kg,加上挤奶厅冲洗污水,每头奶牛每天产生污水量40~45kg。牛场污水高达COD值2000mg/L,NH3-N在100mg/L 以上。
奶牛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难度大等问题成为制约奶牛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规模奶牛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兴生态模式”打造成功,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压力,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对促进奶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