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果洛草原,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瓦蓝的天空下、广袤的沃土上,牛羊犹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场,悠闲自在。
顶层设计关注、牧民群众热议、新闻媒体聚焦……以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绿色有机为特色,牦牛藏羊产业为主链,提质、增量、扩输为路径,近年来,青海省果洛州生态畜牧业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产业链联结机制,呈现出生态畜牧业大放异彩、高歌猛进、蓄势勃发的新景象。
走草场,访牧户,进帐篷,听民声。记者触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脉动,以期用“大与小”、“老与新”、“优与劣”三个辩证法,解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果洛实践”。
清晨的阳光洒在玛沁县城时,三江源有机产业园里,果洛州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良就忙开了。牲畜耳标的核准、识别、追溯,看似不起眼的二维码,扫码后便可知道牛羊从出生到产品的所有信息。
据果洛州农牧和科技局综合科奥金措介绍,这是果洛州首批认定的惟一集牛羊收购、屠宰、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全封闭型牛羊肉加工企业,年屠宰量达到牦牛、藏羊15000头(只),年销售量达1500吨,年产值达到近1亿元。
虽然畜牧业是果洛的主导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本就牲畜占比不大的玛沁县,弱、小、散特征明显,注定无法在增量上着力,“先做大,再做强”是行不通的。如何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如何让牧民群众深度嵌入产业链中?
牛羊等牲畜的生长发育往往经历着“夏肥、秋壮、冬瘦、春乏”的循环,果洛的牛羊大都在秋季集中出栏,季节性的供大于求,极易形成价格挤压、价格下跌,影响养殖、屠宰、销售各环节的收益,更不利于塑造品牌。
在马良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的车间,感受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流水线工作环境,了解该公司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产业链联结机制,了解0℃到4℃下72小时专业排酸技术,独立冷链加工从屠宰、分割、深加工、储藏至销售全过程恒温冷鲜保障,了解严格的专业出厂抽样检测及最先进的真空包装技术。这家“小”企业的“大”文章也逐渐清晰起来。
“小”企业何以有“大”效益?把“小”区块汇聚成“大”资源,把“小”技术做成“大”产业。在2023年,玛沁秘境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将玛沁县35个有意愿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再合作”,成立“联合总社”,创建“联合总社+龙头企业+产业公司+合作社+牧户”利益联结模式,实行统一管理体系,实现示范带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创新驱动科技兴农,调优结构提质稳量,不重增量重臻品,“金草原”“联合总社”的实践告诉我们,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一点观一域,从一域谋全局。“金草原”“联合总社”仅仅是果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果洛州统筹规划优势资源布局,制定“1+4+10”规划措施,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产业“四地”建设布局,着力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2年,果洛州被确立为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辐射带动州,其中,久治县为先行示范县,甘德县为辐射带动县。
说它“老”,是因为这家公司始建于1959年,以阿尼玛卿雪山命名“雪山”牌商标,它的原名是果洛州乳品厂(属国营企业);说它“新”,是因为2019年通过收购重组,现已成为一家初具规模的牦牛乳肉综合加工企业,是青海省十大著名商标之一,“雪山”牌系列产品共3大类3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深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当阔别已久的“雪山”重归大众视野,在原有的味道、原有的品质、原有的厂址上,如何配套现代化的生产设施,打造开放、有机、健康的新时代现代化民族品牌企业?
首先算好“经济账”。据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沅仓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牧户”的方式与果洛州主要牦牛养殖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牦牛、牦牛奶收购关系,年屠宰加工牦牛大约1万头。按照牦牛收购价格8000元/头计算,每年仅收购牦牛一项便可为当地牧民带来8000万元收入。
再算好“发展账”。因地理位置偏僻、资金短缺、招商引资困难等实际原因,导致长期以来当地牦牛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牦牛产品生产企业。雪山公司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牦牛肉产品、牦牛乳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研发,牦牛文化旅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牦牛资源的就地加工率、经济附加值。
再算好“稳定账”。公司全部生产投产,可提供80至100人就业岗位,按照每月工资平均3500元至5000元计算,每人每年可以收入5万元,公司的发展也将带动当地运输、旅游、餐饮、包装等行业的发展。
无独有偶,同样以“雪山”命名,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新形态、引领高原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型农牧企业,也是青海省农牧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包括牦牛、藏羊集中养殖、有机饲草种植、牛羊屠宰精深加工、有机肥加工生产销售以及中藏药实验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牧业生态循环科技公司。
按照公司的发展思路,坚持全循环产业、全链条发展、全过程带动的“三全”模式,把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贯穿于企业全产业链条之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共赢。
牦牛作为果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既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是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20世纪80年代,果洛很多牧民群众发现家养牦牛个头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抗寒、抗病性也在下降,通过了解得知,这是牦牛品种退化的体现。
2023年8月,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及牦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在果洛州府所在地玛沁县举行。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是推动果洛州乃至全省种业振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启牦牛种业发展的一场性突破,更是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内容。
走进玛沁县当洛乡的牦牛人工授精现场,该示范点通过摸底分群、隔离养殖、建立配种点、技术操作指导、同期发情、同期授配、同期产犊、科学饲养等措施,选育的周岁公母牦牛体重平均达到170千克和130千克,采用牦牛人工授精技术生产体重达到293千克。相比传统家养牦牛,采用牦牛人工授精技术的牦牛具有野性大、发育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
乡村振兴,牦牛必须提纯复壮,现已在果洛全州建立12处千头牦牛养殖基地,牦牛“良、繁、推”一体化推进步伐稳健,但是发展的体量毕竟有限,所以品质才是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而要在高品质、高附加值上做文章,任重而道远。
生态“优”,则产品“优”,绿色是产品的价值,生态是果洛的价值,也是消费者认可的产地价值。果洛独特纯净的生态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牛羊肉、乳制品为代表的绿色有机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绿色价值”。让曾经牛羊从按只卖、按斤卖,变为分部位、分品类卖,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畜牧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惠民,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走访果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随处可以看到件件牧民增收的事实、桩桩牧业增产的喜事、张张致富的幸福笑脸,使每一个人深切感受到果洛重振畜牧雄风带来的可喜变化。
何为甘德的“五个十万”?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五个十万”即:人工饲草基地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年产饲草10万吨、标准化养殖基地存栏能力达到10万头只、年出栏牛羊10万头只、规模养殖户养殖收入达到10万元。
为实现畜牧业全面升级、牧区全面进步、牧民全面发展新目标,今年4月24日,甘德县根据实际情况,印发“五个十万”实施方案,力争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
初看此方案,感觉“土”味十足,细看,才深知此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甘德的“家底”翔实,总体思路和目标也是一目了然,现状的分析,针对的举措,以及保障措施,感觉“蓝图”很快就会变成眼前的“现实”。
甘德县人民政府主管农牧的副县长多杰才旦告诉记者,“五个十万”早在2022年就有雏形,后来经过调研、论证,到今天才印发实施,就是要坚持畜牧业发展“有多少力,办多少事”,再不能搞开头拍脑袋、中间拍胸脯、过后拍的事情,全县以上率下,以实打实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促使畜牧业向高质量发展。
诚然,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优质体现不了优价”是最大的制约,虽然有自然环境约束、有机认证步伐缓慢、产销链衔接不够、自我资源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原因,但梳理发展脉络,创新发展做得不够是关键所在,接踵而至的是牧业挖潜增效发展、“种”业振兴、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和经营主体培育受到影响。
2023年8月,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及牦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在果洛州举行,在观摩甘德县联合社时,无论是重牧抓产的自觉性、生态畜牧业合作联合组织的创新性,还是经营体制的因地制宜性,都赢得一致好评。甘德县借此机遇更加致力生态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牧民最关心、最现实、最持续化的利益生计问题,把打造“五个十万”作为重振畜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生动实践。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甘德高位谋划“五个十万”,定位准、操作实、发展好,保护了牧民生产利益,促进了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共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全州有机草场认证面积达2752.24万亩,67.9197万只牲畜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认证主体共12家,39种肉产品、牦牛奶、蕨麻和冬虫夏草等特色资源取得有机认证。[详细]
清晨的贡麻沟草场云雾缭绕,成群的牦牛悠闲觅食。不用亲临现场,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甘德县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牦牛养殖基地办公室,通过大数据平台显示屏就可以看到高原夏季牧场的动态。[详细]
从2017年开始,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的协隆村,牧民们的目光聚集在脚下的这片草场,这里海拔4000米,畜牧产业发达,牧民们靠着养殖牦牛实现了致富。[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