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孙志宏:流连“桃花源”
2024-07-03 03:15:55

  孙志宏: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获得者。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在微生物的世界里,乳酸菌是一类环境友好的微生物。它们虽小,却在生物界的繁衍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最重要微生物战略资源之一。在这个微观世界里,有一位缘溪而行的行者,寻找着他的“桃花源”——

  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孙志宏研究益生乳酸菌与肠道微生物已经有20多年了。如今,他所在的团队从全球多地采集自然发酵乳、人和动物肠道以及母乳样本6351份,并从中分离、鉴定、保藏了51286株乳酸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团队负责人张和平教授的带领下,建立了以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益生乳酸菌高通量精准筛选平台,共筛选出104株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

  孙志宏自己,也从多年的研究中走出了一片科研天地: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领军人才。

  “我们小时候连电都没有,电视更是稀罕物,因此对于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就是一门心思读书、上学,想着从农村走出去。”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户普通家庭的孙志宏,就像上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历经过生活的贫瘠和眼界的闭塞。因而,当他寻找到新的方向时,就会竭尽全力地抓住每一次可能的机会。

  1997年凭借优异成绩,孙志宏成为全校考入大学的3名学生之一。对理工科十分感兴趣的他,尽管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发酵工程专业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出了研究的有意思之处:“酸奶生产过去没有直投发酵剂,都是发酵剂传代。我刚开始做发酵乳,把菌种在小试管、三角瓶里一代一代扩培,传着传着就发现问题出现了,原本发酵剂中的两个菌种,比例就出现了不协调,最后却只有一个菌了。比例稍有不同,它的质地和口感也都不一样了。于是我就开始琢磨乳酸菌的种类和特性。”

  在那之后,孙志宏开始跟着自己的导师、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进入到乳酸菌这个微观的世界……

  乳酸菌菌种及其发酵剂是乳产业的技术核心,被称为乳业的“芯片”。乳酸菌产业化应用,对于乳酸菌的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各方面要求严格,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势必会影响菌株的特性。

  2003年刚开始研究乳酸菌时,孙志宏记得,由于当时我国乳酸菌资源缺乏有效的收集保护,筛选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所采用的菌种、制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因而,加大原创性菌株的开发与应用迫在眉睫。

  20多年的时间,乳酸菌从一开始“不被了解”“不被看好”到现在“已经开展了很多分支研究”的嬗变过程,其研究虽然属于微生物范畴,但研究效用却打破了进口依赖的宏观格局,值得孙志宏更为坚定的是微生物种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中之重。”

  2005年,孙志宏与导师张和平一同前往青海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等地,采集天然的乳酸菌。“青海的牧民大多是蒙古族和藏族,一直有制作和食用传统发酵乳的习俗,一到夏天户户都会有多种多样的发酵乳制品。制作奶制品的手艺和工具不仅代代相传,而且其中的微生物和每家环境密切相关,并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选择和驯化,这些微生物恰好是我们要找的。”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孙志宏,还有些许兴奋,很快,颠簸泥泞的山路,多变的天气,经常跑几十公里才能碰到几户人家的地广人稀,都让这趟寻菌之旅变得艰难。

  有一次,孙志宏和导师开着一辆双驱汽车去牧区寻菌,刚出发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中午时分却突降暴雨。偏远地区没有柏油马路,全是红色的泥巴路。“我们开着开着,车开始不停地往下滑,下来推车时才发现旁边就是很深的沟壑,再慢一些我们就掉下去了。”

  留在记忆中的不仅是行途的艰险,更让孙志宏欣慰忆起的,是牧民的淳朴和热情。寻菌小队不仅用糖果和写字本换到了牧民自酿的酸奶,而且在聊天中孙志宏得知,很多牧民家里盛放牛奶的木桶以及皮囊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换一个工具制作出来的酸奶就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制作和食用自然发酵乳的习俗日渐式微,其中宝贵的乳酸菌资源也会慢慢消失。孙志宏开始发觉,寻菌之旅不仅是寻菌,更是抢救性地收集和保护微生物之旅。

  至今为止,孙志宏在导师张和平的带领下从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37个国家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母乳婴儿粪便等样品6351份,建立了原位培养、营养调控生境应激等19种乳酸菌培养新方法,分离保藏乳酸菌51286株,包括33个属326个种和亚种,建成全球最大、种类齐全的原创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序列。

  采访中,孙志宏不断普及乳酸菌的“小秘密”:在益生乳酸菌制剂研究方面,通过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益于健康;同时让奶牛的肠道更健康,有助于提高饲料在奶牛体内的转化率,既能提高奶牛的免疫力,还可让奶牛健康养殖节本增效。

  “做了20多年的乳酸菌研究,我越做越觉得乳酸菌产业越大。到了政协的平台,我更是发现:乳酸菌不仅可以解决食品方面现存的问题,更可以在大农业领域大有可为。”

  刚到全国政协农业界小组时,孙志宏谦虚地说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但是在一次次的小组讨论中,在与农业管理者、科研工作者等群体代表进行日常探讨的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不仅是食品、医学、动物养殖等领域,乳酸菌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农业界小组的种康院士通过饲草育种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的考虑,激发孙志宏产生了新的思考:通过乳酸菌调节土壤的微生物菌群,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肥料吸收率,实现节本增效。

  这位善于琢磨的科研工作者很快找到了科研工作和政协工作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融合而相互促进。它们同样都是为民服务的,科研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在履职中以更专业的角度和优势,深入企业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可提供给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理化建议,为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和乳业科技创新提供助力。而政协的工作,也加强了我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在不断践行‘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中锤炼了全方位能力,更有利于专注科研,开阔思路,在实际中催生创新。”

  在连续两年的全国期间,孙志宏接连为乳酸菌的研究和乳品产业的发展不懈呼吁:“支持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继续加大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全力建设乳酸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乳品科学全国实验室,攻克乳品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解决乳酸菌、乳基料和加工设备受制于人的长期性问题。”

  粪污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畜牧行业发展的“老大难”。在提出提案前,孙志宏走访了不少企业。“一开始走访,企业多少有些防备,但是经过交谈,我们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后,提出了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建议,企业负责人听后非常高兴,认为我们是去解决问题的,自然就打开了心扉。”

  在走访的过程中,孙志宏不仅带回了基层的声音,还发现不少工厂粪污处理的好办法。在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沟通后,孙志宏提出了更为精准的建议:重点突破奶牛粪污大规模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大支持粪污处理功能性菌剂和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创新奶牛集约化养殖粪污高效处理、再生利用、种养结合的低碳养殖一体化模式。

  “实地调研还让我更加了解民众的需求和乳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孙志宏也形成了自己“深入一线扎实调研”的履职原则。

  科研工作者的报国初心是什么?孙志宏可能说不出多么好听的漂亮话,但他的科学研究中、履职行动中,无一不是国家需要、民众需求。20多年来,他在乳酸菌科研领域里,认认真真地搞好源头创新,踏踏实实地攻克技术壁垒,并努力使其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