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发展现代农业的绿宝书
2024-08-05 23:30:11

  卢良恕院士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者、见证者,在近60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牵头和多位知名农业专家一起,编著了《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科技保地,这些都是近年来农业界乃至社会的关注热点,将这些热点熔于一炉,至少对关心农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来说就获得了一本入时的农业大全这就是卢良恕院士牵头和多位知名农业专家一起编著的《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从现代农业建设、粮食和食物安全、农业区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4个方面,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高屋建瓴地总结了我国农业发展经验并指出了今后的战略方向与重要策略。不过,这本书并非一本单纯应用型的政策研究报告,其理论基础是扎实的、技术分析是规范的;也算不上一本体系完整的教科书,其服务于“仅供参考”的写作取向也显著强于服务于教学和科普的写作取向,尽管在4个主要方面上有理有据,但重点仍然在把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起来,让不同需要的读者都开卷有益。因此,这本书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有用。作为先睹为快者之一,可以把一些有用观点与读者诸君共享。例如

  卢良恕院士在书里首先定义了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城乡结合、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可以把作者在若干年前就已提出的定义与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对照一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显而易见,作者的现代农业理论在“一号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仅从这一点而论,在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农业时代”的情况下,这本书的“宝书”意义就显而易见。

  当然,这本书里不仅有这样前瞻性的概念,而且在现代农业概念统领下,提出了未来的方案。例如,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种植业三元结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观点,指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了具体的手段和路径,使读者容易把握微观基础上的宏观和宏观如何指导微观,对“现代农业时代”人的思路转变有推动作用。例如,这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旨的思路转变就可以体现在

  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广泛关注。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卢良恕院士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正处在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食物结构选择的十字路口,因此提出了“调整、优化、配套的食物结构”、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审视粮食安全、种植业要由“粮经”的二元结构向“粮经饲”的三元结构转变等食物发展战略思路。这个思路在作为事后成果总结的书中得到充分的表述,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了食物安全的一些规律。例如,“狭义”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了人口增长规律与粮食增长规律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有同步性:年人均粮食数量保持常量的状态下,粮食与人口的规模总量增长必须保持严格的对应可比,且服从于“不超出区域承载力阈值”,才能被认为是在“狭义”可持续发展的范围。依照“狭义”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人口众多,只有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具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只有保证当人口达到零增长时的总规模约有16亿~17 亿,确保按每年人均400kg 计算应达到6.4亿~6.8亿吨的粮食基本需求,并能够稳定地保持下去,才具备进一步实现广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卢良恕院士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粮食主导论”。这一战略认为粮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主导中国农业发展的走势和农业政策取向。粮食问题不仅表现为总量不足,也表现为区域供需不平衡;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将继续导致区域农业政策的差异,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与农业政策的区域差异将构成中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流,也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关键方面,实现粮食安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第一性条件。把粮食安全通过“粮食主导论”讲得如此透彻全面,不能不说是良恕堪称“良述”的粮述。而且,与粮食主导论和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书中还总结了

  粮食安全需要农业政策的区域差异来分区保障。同样,发展现代农业也要因区制宜、避免劣势、发挥特色、分类发展。可以把作者这方面的核心思想概括如下: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城市和工业发达、人口密集,要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高精尖农业,扩大观光和休闲农业的比例,减少工业和城市活动对农业生产的污染,提高农业的收益;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要鼓励耕地流转,发展合作经济,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国家要对产粮大区进行基础设施投入,并对种粮给以适当的补贴,同时发展县域和集镇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西部和西北干旱地区,要发展节水和特色农业;不适宜耕种的山区和干旱地带,人口要逐步迁出,以减轻土地的负荷,退耕还林还草。此外,国家要加大转移支付、小额信贷等等扶贫的力度,帮助西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只能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一刀切。当然,这种分区发展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其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就是

  作者在书中明文: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20世纪70~90 年代的现代农业,是指以石油化学农业为标志的农业,即,农业生产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塑料薄膜、农用液体能源等技术手段。这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土地、水源、食品污染,对其他动植物也造成了危害,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形成了破坏。因此,今天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石油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与现代生物工程农业的转型: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减少现代化农业的危害。但我国在农业科技发展中走过弯路:如农技推广体系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曾经被财政甩包袱、全面市场化,出现指导肥、药使用的部门靠卖肥、药维持的激励错位现象;又如,农村种子站等不仅要靠市场营利谋生,而且与科研部门失去了传统的联系。这些,都对这种农业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作者因此提出,农业科技要发展,农业科技体制必须首先理顺,原则就是“4个不动摇”:坚持农业科技机构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地位不动摇;坚持现阶段农业科研机构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合理配置不动摇;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不动摇。这“4个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了正确的方向,为农业向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农业转型提供了“第一生产力”。而且,在今天的发展目标前,这种思路还可能结出一个善果科技保地。18 亿亩的耕地红线,只有科技撑腰了,单产提高了,才可能线个方面中,以现代农业为方向的“粮食主导论”是一条主线,也可以理解为新时代的“以粮为纲”。当年,“以粮为纲”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主线,但也是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饱受诟病的主线;今天,卢院士虽然以粮为纲贯穿全书,但主副搭配合理,就把偏食变成了美食。严格来说,书中的这些东西只是老理论,这本书只是成熟成果;客观来说,书中的这些东西又是“及时雨”,这本书堪以应对现实。想到这些成果早在若干年前就已出炉,而对指导今天的工作来说又堪称“绿宝书”(与农业的感觉相似,这本书的封面也选了绿色),作者的这种前瞻性真称得上远瞩、大家风范。在中央提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这本已经等在那儿的经典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