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0年第4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2024-07-21 10:34:37

  从创刊至今30多年来,《农村经济》始终紧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脉络,不断调整办刊思路,朝着“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于一身的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流期刊”迈进。一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几经扩版,增大刊发文章容量,在保留精品栏目的基础上不断对期刊栏目进行重大调整,以更好地突出研究的重大性、理论性、政策性特征。如约请国内知名专家来稿的“专家视点”,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反映突出事件的“灾后重建研究”及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平台的“博士硕士论坛”等栏目均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针对性。二是瞄准研究前沿,组织高质量稿件,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源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稿源纳入本刊“专家视点”,以进一步提高刊物影响力。如韩俊、张晓山、英、马晓河、张红宇、温思美等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均对本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纷纷赐稿。三是坚持主动办刊、开放性办刊,充分发挥刊所合一的特殊优势,期刊责编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研能力,以促进期刊向着高质量水平发展。四是《农村经济》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多年来,《农村经济》秉承“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面貌”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为经济理论工作者提供研究新动态,为各级政府提供发展新思路,为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提供实践新方法。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者的共同耕耘,《农村经济》于1991年正式列入全国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曾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期刊称号。《农村经济》也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此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年版)对全国2164种正式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序、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各类计量指标排序和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排序,《农村经济》均在“综合性经济科学/农业经济”类期刊中排名列全国第六、在同类地方性期刊中荣列第一。

  回顾过去,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农村经济》在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深受四川及全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喜爱。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农村经济》仍将一如既往地追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农村经济》开设有“专家视点、热点透视、土地问题、产业结构研究、区域经济、农民收入与消费、财政与金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营管理、他山之石”等重点栏目,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等于一身,以期能充分满足各具需求的读者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作者。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合作社在政策、功能与机制上不断与时俱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社实践及政策演进基础上,分析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剖析了我国当前松散型、半松散型、紧密型合作社的特点和一般功能,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及功能转变。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松散型、半松散型和紧密型合作社适应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合作社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

  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编号:20YJA790044)、四川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农业发展方式驱动四川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编号:2019JDR0136)、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2017年度一般项目“四川省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编号:SCKCZY2017-YB02)、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中心”(编号:YJ2017-JD005)及2019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农业规模经营包括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之所以能实现,源于乡村组织对土地规模流转的大力推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商资本式农场,但由于资本式农场的经营失利,最终又演化为替代性的家庭农场;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之所以能实现,在于生产组织化的实现,根源于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和村级组织的主导作用。在两种类型的实践中,由于治理理念、治理技术和治理效应等方面的动机和需求,地方政府对农业规模经营起到了关键性的形塑作用,但也因此产生了分割弱势小农利益、增加政府治理风险、不具可持续性乃至等诸多隐忧。为了顺利实现农业治理转型,形塑农业规模经营的良性逻辑,应在“国家的视角”基础上增加“农民的视角”和“社区的视角”,不仅要尊重农愿和选择权利,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合作,而且要坚持“社区”本位,培育内生型的农业联合治理单元,最终通过内生的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分化与整合研究”(编号:18BDJ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生态扶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是农村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农村生态扶贫既是实现绿色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农村贫困户精准脱贫后可持续生计研究”(编号:17YCZH216)、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20YJAZH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2~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能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和释放效应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且在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入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政府应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重视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化普及,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精准扶贫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研究”(编号:18ZDA035)、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效果及优化研究”(编号:SC17A014)、成都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成都返乡创业人员创业生态与优化路径研究”(编号:18ZDA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杨锦秀系本文通讯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并不平衡,其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化发展态势。鉴于标准新古典经济理论、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在解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非均衡发展等现象时的无力,作者独辟蹊径,以消除人地依附关系为突破口,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次探讨农地金融创新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地依附是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农地金融创新是解决人地强依附关系的关键。模型演绎和经验验证都证实了农地金融创新可弱化人地依附关系,并有助于劳动力永久性迁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地金融创新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编号:19BJL104)、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农地金融创新与安徽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培育研究”(编号:2019CX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撬动作用。为此,本文从市场收益和市场风险两方面探讨市场激励对养殖户采取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利用河北、山东、江苏三省399份蛋鸡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可得:目前样本养殖户质量控制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市场激励通过市场收益和市场风险两条路径综合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且市场收益越大、市场风险越高,养殖户质量控制水平越高;市场收益对大规模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更大,市场风险对中小规模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更大;政策风险、质量控制成本、风险偏好、培训等对养殖户采取质量控制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系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项目“转型升级过程中特色畜产品消费变化情况调查”(编号:21178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