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课外地理】节水农业、灌溉农业、旱地农业有什么区别?
2024-07-20 17:09:54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总体来说,灌溉农业小于节水农业,节水农业包括灌溉农业。

  ① 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节水农业除了节水型灌溉,还要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到作物耗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单位用水量的产值和产量。它包括农业水资源评价技术、农业水资源开发技术、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生物化学节水技术以及农业管理范畴节水技术。

  旱作农业,亦称“雨养农业”,是指在无补充灌溉水源的地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包括通过集雨措施以达到有限增产的农业亦可视为节水农业的范畴即旱作节水农业。

  2、推进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调减,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是调减耗水量大的作物,扩种耗水量小的作物,大力发展雨养农业。

  3、推进农艺节水。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4、推进工程节水。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蒸发损失,提高输水效率。推进制度节水。

  1.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节水意义重大。以色列人口只有675 万, 而我国为13.3474 亿,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意义更为重大。目前我国年缺水总量为300~400 亿立方米,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4 亿亩左右,因干旱损失粮食约300 亿公斤。若通过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将粮食生产效率每立方米提高0.1 公斤,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 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河南省2006 年全年的粮食产量。

  2.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北方节水意义更加重大。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北方不到20%,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水资源量仅占6%, 黄河流域农业灌溉耗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从水土资源配合看, 北方节水意义更为重大。

  3. 各地区旱灾时间特点不同,对节水的需求程度和技术要求也不同。我国东北、华北、华南、西南、长江流域等区域,灾情的特点不尽相同。2010 年西南地区大旱,暴露出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水资源浪费、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却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每年因洪灾减产的粮食相当于3100 万人口的全年用粮。这些地方的水利建设重点不仅要节水,更要防洪。我国旱、涝灾害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决定了不同区域对节水的技术需求类型和迫切程度也不尽相同。

  1. 积极推动,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自主农业节水技术开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近一半灌溉农业实施了一定的节水措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主创新的膜下滴灌技术,解决了滴灌技术无法在大田推广的难题,成为世界节水史上的一个创造。

  2. 总体水平不高, 潜力依然很大。我国节水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现有喷、滴灌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5%, 农作物单位水量的利用效率大致比以色列低两倍以上, 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仅40%左右,干旱地区地表渠系利用系数不足0.4。以色列灌溉输水渠系水量损失率小于10%,而我国为50%~60%。

  3. 技术集成配套差, 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从节水技术层面看,喷灌滴灌、防渗平地、覆盖保墒、耐寒品种等技术在各地均有运用,但存在技术集成配套差的问题。此外,节水科技产业不发达,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物化产品质量差、价格高,售前售后服务跟不上。

  4. 农业生产取水征费缺乏可操作性,价格调节作用有限。为促进灌溉方式转变, 国务院通过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但在操作上为减轻农民负担与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分为不缴、免缴和低标准缴纳三种情况。考虑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的现实状况,我国在有关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上,目前还很难与以色列相比。建立节水农业发展的用水价格约束机制,真正发挥其作用还任重道远。

  5. 对节水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规范。节水农业发展投入高,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不现实,而靠市场化的融资又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国家的财政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节水技术应用较广泛的是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领域,市场化的力量和政府的支持能够较好地结合起来。即便如此,相关的节水设施的补贴也并不是常规化的财政投入,还有待深入研究和逐步规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6. 全面、系统的节水机制尚未形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国的基本战略,但国家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变为农民目标、群众目标。相关的供水输水基础设施工程系统设计和建设, 以及节水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并不到位。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节水技术带来的好处,积极性还不高;国家、社会及农民共同的利益机制,以及符合国情的发展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并未建立起来。

  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是缓解用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从前一节的分析可知,节水灌溉农业发展需要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耗水管 理”理念以及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对于重新认识节水误区以及节水发展方向提供了支撑。然而在分析中也发现政府和农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不可小觑。因此,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参与的“耗水管理”是节水农业发展措施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从耗水管理理念出发,通过重新认识节水灌溉农业发展中的“地下水超采”“提高水分生产率”以及“农业节水潜力”,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的“耗水管理”是节水高效农业发展以及成功实施的必然途径。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了取水量,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但不一定减少了耗水量。如果将减少的取水量当作节省的水量投入使用,特别是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将使得耗水量增加,地下水超采问题愈演愈烈。通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到“作物即耗水”,只有“耗水量的减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对于一个流域来讲,水资源量是有限的,也是有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去生态环境耗水量和河流的生态流量,是人类活动可以消耗的最大可耗水量,再减去工业和生活的耗水量,就是农业的可耗水量。只有每个集水区、子流域、流域都明确了最大农业耗水规模,“作物/农田总耗水量的限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也是避免地下水超采的良策。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节水农业措施的实施,尽管用水取水量大幅减小,灌溉效率显著提高,但是对于作物耗水量的减少效果有限,而水分生产率得到显著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产量的提高,因此厘清节水减耗和产量增加对提高区域水分生产率的贡献度很重要。“以不牺牲粮食为代价的耗水量减少” 的农艺节水措施可作为区域节水推广的手段,提高单产、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的效益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关键,如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高品质、高价值的农产品。

  作为耗水大户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节水的重中之重。当前以用水量减少为核心的节水潜力评估严重高估了节水农业的潜力,基于该节水量进行的水资源分配和农业规划势必导致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减少耗水量为核心的节水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在水资源问题突出地区,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农业节水潜力的空间很有限,充分认识到节水潜力的合理估算对于如何在粮食安全与节水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

  从政府层面来讲,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框架,明确水资源利用边界(水权),限制无节制的、无补偿的水资源侵蚀行为,农民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措施;通过发挥基于社区的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通过道德、信任、透明、可核查及水权交易方式推动农民的积极参与,重塑农民用水的社区管理方式,才是减少耗水的根本。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资,使其了解水资源危机的危害,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节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