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色农业如火如荼。习总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所谓特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者根据本地土壤、气候、品种等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生产具有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形式。特色农业是相对于基本农产品生产而言的,二者分别满足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基本需求。
特色农业不仅产品特色鲜明,而且有独特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能立足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内外。
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强调资源的异质化和产品的优质、高值(价值)化;强调布局上的区域性和供给上的特殊性,即“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占有特殊的市场地位。
特色农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与大宗农产品相比,特色农产品一般分布的区域范围较窄;二是具有很强的商品性,即特色农产品生产一般以供应市场为出发点,具有很高的商品率;三是具有经济高效性,即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般较高,生产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四是市场需求的易变性,即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是经常变化的,单一的农产品随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五是市场需求的局限性,即市场需求数量一般有限,物以稀为贵,其产量一旦过分增加,就将失去特色产品经济高效的特点。
一是质量与效益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基本摆脱了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暂时性的低水平过剩。农业发展的问题,已由数量问题转化为质量和效益问题。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效益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特色农业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起来的;
二是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我国由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收购价格持续走低,使种植粮食的农民收人降低,各地迫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势所趋。我国在加入WTO后,既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竟争,又获得了打人外国农产品市场的良好机遇。我国农业在畜产品、蔬菜生产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种植、养殖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动植物易受病虫害和瘟疫的袭击,生态结构更为脆弱,需要发展特色农业,改变单一农业结构,避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
这是特色农业中比较普遍的形式,如反季节蔬菜、特种蔬菜等;特种粮食如黑色玉米、小麦、香米等以及特色花卉等。这是特色农业最为普遍的形式,它的适应性比较强,许多地方都可根据当地的资源气候条件选择最具适应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各地形成的水果之乡,如中国枇杷之乡,中国碰柑之乡,中国水蜜桃之乡,这类特色农业一般适宜于丘陵地带和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地方,既可以是成片大面积地发展,也可以实行庭园式经营。
如养鱼、养虫、养狗、养蜂、养蝴蝶等。这类特色农业需要较强的专门技术,同时需要耐心细致的照料。
如竹编之乡, 火腿之乡, 腊肉之乡等。这类特色农业需要的资金较多,属工厂化农业,这些具体的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这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和能力的加大而兴起的特色农业,如农家乐、生态旅游、梨花节、桃花节等,这类新型的农业产业,一方面吸引游客来观赏农业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这类特色农业适宜于大中城市近郊区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两侧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
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农业。
坝子农业是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按成因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断陷坝、岩溶坝、冰成坝和火山坝等,断陷坝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积物,土层厚,比较平坦,可耕地面积大,水利条件好,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如中国东南丘陵地区、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比较突出。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 层次分明的特点。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佛山市的南海、顺德等地,以及中山市北部。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上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首先,在科技含量上它比传统农业高,一般说来,发展特色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低效的,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特色农业;
其次,在经营方式上它比传统农业灵活,发展特色农业要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而不再是单个的分散的小农经营;
再次,在经营目标上它比传统农业更进一步,传统农业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特色农业主要满足需要的多样化,是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它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这些特性有利于我们构建现代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工作的重心。之所以要调整结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但这种过剩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过剩,而仅仅是“好的不够,够的不好”,但适应消费需求的“名优新稀”产品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产品的单一性将被产品的多样性所代替,农业将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农业的结构将更加向着优化方向发展。
特色农业本身作为就业载体就能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又由于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商品化程度高,要求的服务也要多些,这就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这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新的出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这种渠道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可以缓解过剩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转移引起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水资源缺乏、社会治安难等问题。
特色农业之所以能增加农民收入是因为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它适应市场的需要,能卖出去并能卖好价钱。众所周知,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是许多农产品“销售难”和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它加剧了农产品的恶性竞争,而发展特色农业能使农业及其产品特色明显,竞争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环境和条件。许多发展特色农业的地方,农民收入都有明显增加便是例证。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认真作好规划,规划起点要高,要防止翻版传统农业。在规划过程中,要把基地建设和农村家庭经营结合起来,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同时,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对于那些市场前景看好,能带动农民增收,又不破坏环境的特色农业项目要列专项资金加以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在一个地方的形成中和形成后,一定要在栽培、包装、保鲜、加工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要加快对技术人才的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咨询与预警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使生产和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政府在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要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它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要特别注意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和运行中各方面利益的衔接,真正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发展特色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行,而人均土地的家庭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无论是涉及规模化养殖、加工、办市场都需要土地的调整组合,因此必须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特色农业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
特色农业的关键在“特”。当前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已从不重视品牌转为认牌购买,品牌已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非名牌产品在买方市场形成后即便降价销售也不会有多少销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要走出困境,需要挑战传统农业,要像发展工业一样办农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这就是要创名牌保名牌、壮大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各特色农业建设地的政府也应该为树立品牌创造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