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做法及启示!
2024-07-11 21:45:34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产业融合并非新生事物,可以说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通俗来讲,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日益受到关注。

  (1)产业链条的延伸。主要是指以农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进而把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

  (2)技术的支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模式、缩短供求双方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使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3)产业间的关联与渗透。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使农业具备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进而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交叉融合。

  (4)产业发展效益的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让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分享农村产业增值收益。

  从实践情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包含多种形态,而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类型。从所涉及产业的关系来看,可分为横向产业融合和纵向产业融合,前者主要是指产业链的拓宽,即农业具有了其他产业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产业链的延伸,即农业与其他产业联系在一起。从融合主体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内源性融合和外源性融合,前者是指以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为基础的融合发展,后者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等非农业生产主体为基础的融合发展;从融合发展的路径划来看,可分为组织内融合和组织间融合,前者是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办加工和销售,或农业企业自建基地一体化经营,在产业组织内部实现融合,后者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合作,在产业组织间实现融合。这里主要以横向和纵向产业融合为例做简要介绍。

  目前,农村横向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一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即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赋予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环境价值,使农业的功能拓展至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领域,内涵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从而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环保等产业的有机统一。横向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籽种农业和环保农业等,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会展农业实现了农业与商务、教育产业的融合,籽种农业实现了农业与科技服务业的融合,而环保农业则实行了农业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产业的融合。

  纵向产业融合又因产业间关联方式的不同,有着多种实现模式。(1)垂直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属于组织内的产业融合,即通常以大型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其生产经营向上游延伸至农产品生产、生产资料供应乃至技术研发等环节,向下游则扩展至销售服务环节,涵盖了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从而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模式。(2)分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属于组织间的产业融合,即以企业、合作社等为主体,通过订单生产、统购统销、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手段,将在空间上分离的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主要形式有“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3)空间产业集聚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即受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导向等因素影响,一二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组织在农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4)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属于链条上的产业融合,即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畜牧等子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加工制造业之间,依据生物链的基本原理而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并形成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发展状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质产业—种植业”模式的循环。

  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案例可供大家参考。

  韩国也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其核心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以农村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基础,将农产品生产与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销售、文化、体验、观光等结合起来,创出新附加价值。韩国农林食品部曾公布了一份题为《通过转向“第六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出口的相关措施》的报告,致力于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以建立从农业向“第六产业”转变的体系。该体系强调通过培育专业化企业、利用外部资本和技术、促进公司与农业产业之间的互利合作来提升农业产能,进而取得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相关措施可概括为四大项目,即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个性化、振兴食品加工制造以及食品产业、强化分销效率及扩大出口规模、推广韩国农村旅游。

  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意大利非常重视现代化新型业态的开发,通过充分挖掘多功能性,使农业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提供农产品,而是将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与其他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联系在一起,休闲农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休闲农业概念的国家。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纵向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将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及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等环节置于统一的领导下,以便实现生产和流通的有效地协调。美国农业综合企业主要有由工商企业联合组建的农工综合企业、公司农场和农场主合作社三种类型。可以说,通过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美国将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为主,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条。

  农业管理体制中条款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在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更是涉及科技、农业、工业、旅游业、流通服务业等多部门,政策措施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依靠组织网联、结盟和合作,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和跨空间的组织协同,力求打破部门分割局面,在不同地域政府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促使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有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对于范围广阔的农村地区,要实现较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需要强化道路、通讯、电力、供气、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现代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其中,应重点加快信息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信息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继续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强化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信息系统的应用,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和办法。另一方面,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拓展现代流通体系的覆盖范围。

  要素聚集是一二三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对于要素聚集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则需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现代要素流入。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研发、信息、金融、流通等服务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财税优惠。对服务产业融合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获得定向降低准备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上市扶持力度。对新设立的农村企业在注册资本等方面降低门槛,对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安排专门的产业融合用地,并在土地出让金或租金方面给予补贴。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农村产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对经营主体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如果不能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往往难以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常更需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此外,一些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资源、能力、理念和营销渠道的限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往往非常缓慢,在提升农业价值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方面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并引进外部植入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从上述做法和经验看,要充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很难负担起如此高昂的成本。从另一个角度看,较小的经营规模也无法为产业融合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