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各地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业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工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乡村面貌持续改善。2021年粮食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3657亿斤,增产267亿斤。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我国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系统回顾总结2021年农业农村会展,推动全社会对“创意农业”的关注和持续深入研究,我们就2021年农业农村会展相关的重要新闻按时间顺序进行科学梳理,并进行解读。
微综述:3月28日,主题为 “赋能刚需政策利好绿色发展”--2021中国油莎豆绿色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会议围绕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油莎豆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对话与交流。与会代表研讨了油莎豆产业发展前景、油料作物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发展机遇以及与油莎豆相关的“营养保健型农业”的未来,倡导并建议成立油莎豆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来自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和农村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油脂所等单位的领导、行业专家、油莎豆产业链骨干企业代表约150余人参会。会上,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丁少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炳南、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先后致辞。会上举行了油莎豆专委会与种子、机械、肥料企业进行战略签约、油莎豆专委会与新闻媒体战略签约。会议为首批加入油莎豆专委会的会员单位代表颁发了会员牌匾及证书。
2、第十一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21)在潍坊科技学院召开
微综述:5月14-16日,第十一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21)在潍坊科技学院召开。研讨会共收到中外优秀学术论文89篇结集成册,围绕“传承创新农耕文明 服务全面乡村振兴”主题,为传承农圣文化优秀基因不懈探索,为丰富提升“寿光模式”文化内涵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院士,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监事长、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王一民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王思明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惠富平教授,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隋福民研究员,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山东农业大学孙金荣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主任任国征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王宝卿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吉亭研究员,滨州市会研究室副主任薄其圣研究员,中国中央委员、博士、潍坊科技学院特聘学术团队代表王友兰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寿光市会副主任、潍坊科技学院校长李昌武教授,以及“农圣文化教育基金”捐款企业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教和国际学生代表,中国高校的教授代表,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专委会委员代表,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会员代表,以视频方式与会的日本东京农业大学黑泷秀久教授、范为仁教授,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全云圣教授等外国专家学者代表,潍坊科技学院师生代表,共计60多所高校、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潍坊科技学院副校长张友祥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还举行了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教育基金”成立仪式,基金规划总额200万元,由学校配套部分资金,及校企合作单位、优秀校友等社会力量捐助部分资金。 樊志民、尹伟伦、王思明、全云圣等分别作题为《黄河与中华农业文明》《传承农耕文明服务现代农业——我国古代生态农业范例与现代生态农业思考》《中国传统村落:为何保护与如何保护》《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与国际开发合作》(视频报告)的大会主题报告。 会议设4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中外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农学思想与乡村振兴、《齐民要术》与农业历史文化遗产、农业历史文化等论坛主题展开探讨,凝聚共识。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潍坊科技学院文化创意大厦等地,并到第22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调研现代园艺发展情况。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 会议由潍坊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研究会主办,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潍坊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部、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承办,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山东农业历史学会提供学术指导。
微综述:5月20日,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成都市郫都区委、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召开中国乡村振兴道路探索暨郫都区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研讨会,发布课题组研究成果《走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城郊融合型的郫都区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并就中国乡村振兴道路展开研讨。课题组认为,三年多来,郫都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融合为路径,以共享发展为目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居民资源共享、机遇共享和成果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初步形成了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成效显著。2020年,郫都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9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1,远远低于全国的2.56,也低于成都的1.84。郫都区委杨东升介绍,三年多来,郫都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实施国家和省市重点改革试点20余项,在全国率先注册成立区属国有企业乡村振兴公司,创办全国第一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发布全国第一个区县《乡村振兴技术导则》和村级“乡村振兴指数”,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区等86项荣誉,初步走出一条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课题组认为,郫都区乡村振兴模式为全国城郊型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价值;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进而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微综述:5月30日,2021中国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兴义市隆重开幕,论坛聚集社会组织优质资源,聚拢共商共建浓情厚谊,聚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第十二届全国政协齐续春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州政协黄榜泉宣读贺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纪检组长李小满出席,贵州省会原副主任陈鸣明出席并宣布“2021中国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正式开幕。”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袁文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州长黄兴文分别致辞。州领导罗春红、蒋静、黄华参加。此次论坛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牵头携手百余家全国及地方社会组织联合主办,是百家社会组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所搭建的全国性重要公益平台,以“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此次论坛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要义,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与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一乡一品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等议题进行了权威专业的政策解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题研讨,深入探讨了社会组织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实践路径,分享了一乡一品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开幕式上,向2021中国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公益行动使者姜富鹏、戴文龙授牌;向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公益形象大使李玉刚授牌。论坛还发布了百家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倡议书》。期间,黔西南州向来宾们全面展示乡村振兴和现代产业发展成果,推介优质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专家学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企业家代表500余人参加论坛。
微综述:2021年6月1日,由中国科技部与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驻法国使馆及法国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法国驻华使馆共同承办的中法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成功召开。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在北京设线下主会场。会议系统回顾了中法双方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中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新时期两国农业合作的模式,围绕作物科学、热带农业、植物保护、农业生态学等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深入研讨,并就其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广泛交流。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赵静、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余劲松,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法国高教研究部战略、专业技术与国际合作项目管理负责人纳萨尔(Joaquim Nassar)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中法双方科技部门、两国使馆,中国农科院、中科院、中国热科院、云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法国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法国农业国际发展中心、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等单位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孙坦与法国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院长莫甘(Philippe MAUGUIN)致欢迎辞,并在两国科技部门和使馆代表的见证下,续签了中国农科院与法国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的框架性合作协议。
6、首届中国乡村振兴鲁村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会议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汇泉桃花岛举行
微综述:6月11日至13日,由山东财经大学发起、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齐鲁样板打造”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乡村振兴鲁村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会议,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汇泉桃花岛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司长赵鲲,市委、市长马晓磊,山东财经大学王邵军、校长赵忠秀等出席会议,副市长贾刚等致辞。来自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端智库、行业协会的领导嘉宾和知名专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家、乡村振兴一线代表、高校师生、媒体代表等参加了研讨会。200余名专家学者们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分享智慧,建言献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加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山东财经乡村振兴学院桃花岛教学大楼启用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微综述:6月11-13日,以“科技助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内蒙古赤峰市隆重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加拿大肉牛产业合作联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加拿大肉牛业发展协会(CBBC)、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肉牛主产区的大型肉牛养殖企业负责人,饲料、兽药和设备供应商企业代表以及赤峰市各旗县畜牧局长等共400多人出席。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罗健,赤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国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孟庆翔、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玉满,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许尚忠,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周振明等出席大会。赤峰市副市长汪国森和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农业农村部罗健巡视员做了关于《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政策解读的主旨报告。研讨会议题包括开幕式、企业家论坛、肉牛营养需要量发布、专题报告、饲料配方软件培训和肉牛养殖现场参观等。在专题报告环节,来自中国、加拿大和法国的肉牛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分析了我国肉牛业在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机遇,围绕禁抗大背景下饲料利用、疾病防控、繁殖母牛和犊牛健康养殖、国外肉牛产业链发展经验、肥育牛养殖管理、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模式的构想,以进一步提高肉牛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微综述:7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工作研讨会在宁陵举行,梳理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工作会议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分析成果转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系统谋划新思路,提出新举措,明确下半年重点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主持会议。副市长曹月坤致辞。会议期间,乡村振兴示范县共建集体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与有关研究所举行签约仪式,江西省婺源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8家单位作典型发言,与会代表围绕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会上,王汉中为宁陵县颁发了成果转化金鼎奖。中国农科院各部门、院属各单位、全国1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和有关合作企业代表等150余人参加会议。
微综述:7月21日,“疫情背景下的中日韩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中日韩合作秘书处成立十周年系列研讨会第五次会议,由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原韩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郑英一主持,中日韩农业农村领域多名专家参会,共同解读三国农业和乡村振兴政策,分享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道上尚史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中日韩在农业农村领域交流的重要性。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介绍了中国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另三国专家分别介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优秀事例。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唐丽霞副秘书长介绍了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该模式以昆明市为中心,利用都市动能驱动乡村振兴,促进不同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日本弘前大学教授平井太郎介绍了青森县鲹泽町的小型农业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创新、培育创新等方式应对当地人口减少,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学院高级研究员沈载宪介绍了忠清南道舒川县韩山面的数字游牧型乡村振兴,通过扩展数字生活和吸引年轻人返乡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本次研讨会为三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三国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校、商协会、企业,以及国际组织代表超过200人参加会议。
微综述:12月28日下午,由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机遇研讨会”在丽晶大酒店顺利召开。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王正林教授和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孙中华部长分别致欢迎辞和开幕辞。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EDP培训中心主任、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助理马宏伟主持。随后,在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的共同见证下,研讨会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聘请孙中华为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名誉院长,聘请窦典梓为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王正林教授为两位院长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企业家代表介绍各企业在乡村振兴领域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企业家们指出,乡村振兴要表里共生。青岛华盛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青岛盛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玉,介绍了公司在跨域融合涉农行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工厂化设施建设,刺激城市消费来保证农产品的有效流通;青岛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徐显政、青岛市威海商会会长、青岛威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曲涛介绍了商会及会员企业在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面主要的着力点和未来的规划;中科聚垚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东介绍了公司以EOD模式为实施方式所带来的实际红利,将生态引领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赋能乡村产业。本次研讨会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机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动能,在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乡村振兴带来的投资机遇等方面,民营企业更要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创新能力,锻造核心竞争力,共享乡村高质量发展成果。
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要在整合原有村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优化阵地空间布局,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切实把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惠及更多农民群众的实事工程。在成都,通过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了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创建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着眼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鼓励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动建设一批融山水、田园、产业、乡愁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加强对乡镇(街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配备考核,保障文化专干专职从事文化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岗位、设置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等,进一步充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要引导群众寻家风、晒家训,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送家训书法作品,引导农民群众在厅堂悬挂家训牌匾,传承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友善关爱的优良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同时,通过开展活动,举办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确保每个村都有若干志愿者、文化中心户和民间文艺团队,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活力。
美丽乡村创建面临数量大,需投入资金多,存在重建轻管、易建难管等现象,乡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效很快,但反弹也快,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美丽乡村建成后,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对农村集体收入是不小的负担。绿化树木的养护、照明设施的使用、基础设施的维修、垃圾清理处置等,都需要村集体出资。由于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一些陈规如家庭养殖、街面晾晒、柴火堆放等,仍需要时间和条件转变。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如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免费配送,送文艺、送图书、送戏剧、送电影等惠民下乡活动以及主题文艺演出、特色文化进文化礼堂等活动,不断充实和提升基层群众的精神层次需求。重庆市江津区杜市镇湘萍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尊重村愿,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打造支柱产业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建成4000多亩金色枇杷园、梨园春天、麒麟樱花谷、世外桃源、七彩梯田等占地面积的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建设麒麟湖绿化环道、新房子聚居点观景长廊、村党建主题文化广场等3个乡村公园绿地,形成展示乡村的名人佚事、文化历史、乡风文明全方位立体的乡村绿化管护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成为“山美、水好,人杰,地灵”生态宜居的旅游胜地。
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要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托乡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村一品”,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以“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推进农村道德实践,用“身边好人”事迹激励群众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把“懂感恩、讲诚信、有信仰”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引导农民听党话跟党走。要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要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旅、乡村车间等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创新创业园。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四川省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流转2000余亩土地,瞄准“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建设有机茶基地,采取“公司+村委+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发展有机茶,培育“农村废弃物+有机肥+有机茶叶”种养循环经济产业链。2021年,前锋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2元,荣获四川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要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一批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完善阵地建设,着力充实乡风文明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农家书屋、乡镇文化广场、农村固定室内电影放映室、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发展注册群众性文化团体,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文化圈”,切实改善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在、村委会主任任健带领下,以“打平伙·九大碗”思路,先后完成夏家院子、公共食堂院子、周家院子、罗家院子4个院落整治,重拾农耕记忆,发展创意农业旅游。市民来到先锋村农夫记忆景区可以学习二十四节气,体验耕地、打糍粑、品尝坝坝宴、推鸡公车、滚铁环等,到“农夫记忆”博物馆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和川西民俗,品味乡思乡愁、耕读传家意境,体验农村生活乐趣。如今,先锋村已经成为战旗村齐名的创意农业明星村。
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要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依托县级党校、职业中专等教育培训阵地,聘请农技专家、优秀村支部、致富能人等担任“庄户教授”,举办新农人培训、能人党员培训、“乡村大讲堂”“田间大讲堂”等各类涉农培训班,让更多的能人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通过选拔返乡返村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有效解决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在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创业能人+企业+农户”等发展新模式,实施“一个专家领衔一个产业”发展新模式, 做精区域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区域特色产业、百亿级农业产业强县和十亿级产业强镇,有力推动创意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快速发展。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发挥一批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文化志愿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作用,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充分挖掘当地民间技艺、戏曲等文化资源,创作培育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艺术作品;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馆,传承保护好承载乡愁的村庄遗址、文物古迹等“乡土”风貌,保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
延伸阅读:章继刚总主编:《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5、陈雪原、孙梦洁、周雨晴:《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2021):党建引领新型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