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灾害性的天气频发,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速,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成为预防极端天气的“一剂良药”,全力推动设施农业落地开花才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长远之计。
因此设施农业逐渐成为了农民的“钱袋子”,市民的“菜篮子”,这一现代化的耕作模式在带来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发展难题。科技含量低、设施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等生产端的问题,以及因为产销同质化、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国的设施农业有长远发展呢?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设施农业既是先进栽培技术、模式、管理的复合,又是对经营者能否自如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考量。但遗憾的是,有不少搞高效设施农业的农民朋友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几年前,高效设施农业兴起,某镇有个老板心头一热,投入百万元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可当连片钢架大棚建成后,竟不晓得该种什么蔬菜品种。并非老板事先没有盘算,而是等大棚全部搭成时,自己想种的恰恰也是人家已经大量播种好的反季节蔬菜。种的人多了,热门货就成了大路货,投入再多也是“打水漂”。
外行进入设施农业领域并不可怕,但需要有种植行家、管理高手和市场需求三重支撑。千万不可盲目跟风,未经周密论证和精心准备就匆匆上马,投资大棚却尚未真正‘投身’农业,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
近几年一些种植户由于盲目投资、同质化生产经营,给前景看好的设施农业带来一丝隐忧,有一些种植户已经交了不少学费。有些种植户跟风种植,长出了好蔬菜却卖不出好价钱;有些囿于老的种植模式,大棚空间、茬口空档没有有效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理想;相当多的种植园区没有在新品种开发上下工夫,种植的农产品在竞争中先天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安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风险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