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余欣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和任务
2024-07-09 04:16:09

  [摘 要]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现代农业是一个内涵广泛并且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概念。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其显著特征:一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机具等现代物质条件为重要保障的规模化农业。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科技化农业。三是以产加销、农工贸紧密衔接统一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社会化农业。五是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工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印发了10个1号文件,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2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党的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明确和发展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必将进一步破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制约,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经过多年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不断深化,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明的国家,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牵引作用更加有力。工业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发展为改造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城镇化加速推进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拉动了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到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更多现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2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2.57%。

  二是国家具备了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雄厚财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万亿元,这些都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是技术变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升级,物联网、分子育种、先进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理念和技术加快推广普及,这些都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五是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支持和引导,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全社会关注现代农业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现代农业建设开辟了新的支持途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总量平衡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偏紧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日益繁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2013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夏粮、早稻分别比上年增产39亿斤和15.7亿斤。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例上升、消费水平升级以及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的刚性增长态势明显,农产品供求关系呈现基本平衡、结构短缺的特征。2012年我国进口小麦370万吨,稻谷和大米237万吨、大豆5838万吨、食糖375万吨、棉花513万吨。据有关测算,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预计达到14400亿斤左右,棉油糖、肉蛋奶消费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而综合各方面实现基础和条件,预计到2020年粮食总产可达到130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约1400亿斤。这还不包括调整农业结构,以及城市化建设对土地需求造成的产量减少。从品种结构看,未来粮食缺口主要在玉米和大豆,将分别达到400多亿斤和7000多万吨。此外,棉油糖以及生鲜乳都会有不同程度缺口。这说明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国内生产力布局,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日益繁重。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水土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据有关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就会减少600万亩,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目前,我国化肥亩均施用量是美国的4.3倍,利用率仅为40%,农药污染耕地面积达1.4亿亩;工业和城市对农业污染有增无减,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水土渗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刻不容缓。

  三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防灾减灾能力弱,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任务日益繁重。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耕地还有50%以上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易受洪水威胁,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机化发展水平不高,水稻、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只有30%和40%左右,棉油糖机械化瓶装技术尚未突破;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作用远未发挥。与此同时,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旱、涝等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据统计,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600亿斤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推动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的任务刻不容缓。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日益繁重。受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据统计,2003-2010年,化肥价格上涨81.6%,远超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8.2%;人工和土地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超过50%,而且物流成本普遍增加。但是,农产品价格并未随着成本的增加而同步同幅上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测算,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118元、371元和263元。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高投入、低效益向获得全社会平均利润转变任重道远。

  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许多地方留守农村的以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为主,农村务农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达50岁左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将推动青壮年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具有“恋农恋土情结”的老一代农民将逐步退出,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加速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事关长远,任务艰巨。

  六是农业投入总量不足、渠道分散,金融保险等重大制约瓶颈尚未突破,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农业投入总量依然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黄箱”支持总量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距17%的入世承诺尚有15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没有现代金融保险大力支持,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尽快突破金融保险等重大瓶颈制约,推动农业支持保护由低水平、零散性向高效率、系统化转变刻不容缓。

  一是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使命。要实现党的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目标,2012-2020年间农民人均收入每年需增长7.2%左右;要实现到建国100周年,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2012-2050年间农民人均收入每年要比城镇居民快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全面小康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业,关键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挖掘农业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又可以支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民生改善,缩小城乡差距。现代农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二是肩负着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和拓展空间的重大使命。从要素贡献看,农业不仅要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粮食、棉花等工业原料以及土地资源,而且还要继续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据统计,目前每年有300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周边的优质土地;每年有1000万农业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十二五”期间每年还将转移800万人。从市场贡献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扩大国内需求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点,亟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三是肩负着维护稳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使命。对国家而言,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习总在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九连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在当今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粮食、军力、能源三大支柱中,粮食居于首位。为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战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