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疑是一个农业大国,上下五千年的传承里农业文明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农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支撑了中华民族的从远古到当下,从荒芜到繁华,才会有当下十三亿余人口的蓬勃之象!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从当下我国农业的区域性差异、农业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分析,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农业区域性差异显得格外明显,这恰好也给我国的农业多样性和我国农产品丰富性提供了保障,让中华大地上的农业凸显了勃勃生机。我国农业地域差异在我们上初中时候地理课本都会做一个详细介绍,或者还是重要知识考点需要我们去记住的。
1、东西差异:我国农业东西差异是最为明显的,从东南沿海到新疆的内陆,绵延几千公里,因为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变化 ,各地农业类型各色各样。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季风性气候给平原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使得东部平原地区以水稻,小麦等作物为主。在古代就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说明东部地区的主食供应对全国的经济的重要性,无疑东部平原地区是我国一个至关重要的天下粮仓!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过大,山河相间,高低不平,农业则依托山地资源进行,适应了山地经济作物的发展,可耕种土地集中在河谷平原地区,粮食自给率低,农业无疑凸显落后,西部地区山地,也造就了西部地区山区农民贫穷的状况!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地区的高寒气候与内陆型气候,使得当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2、南北差异:中国南北分界线在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一带,简称秦淮线,秦淮线南北的农业差异便是我国南北的农业差异,因此我国农业南北差异也体现的较为明显,主要在于农业的耕作方式与主要农作物上。南方无疑是一个中国最暖和的地方,尤其粤闽桂琼地区,在北回归线附近,气温高,热量充足,季风性气候强,降水充沛,使得南方每年农业发展可以多次进行,在水稻为主的农作物上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无疑南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农民每年的辛苦劳作可以得到丰厚回报,降水的充沛使得南方河流水量充足,南方地区从事渔业养殖的农业人也不在少数,尤其广东一带——桑基鱼塘模式便是最主要体现;北方气温低,降水量少,以种植一年一熟的小麦为主,也有些地方可以种植水稻,以黑龙江最为出名,“东北米”的品质在全国闻名,但这只在少数!内蒙地区则畜牧业发达,为全国提供了牛羊肉的供给之便!
农业人无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生于土地,活于土地,死于土地!在农业里摸爬滚打,为自己的生活去开拓一片天地。当下的农村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青壮年劳力纷纷选择东南沿海及城市外出务工,造成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降低,尤其我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作,土地闲置,农村人烟稀少。由于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也就造成了我国农业人的地域性差异。平原地区农业人的农业从业率较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涌向城市,这种现象与西部地区的农业人迁移有较大的区别,也体现了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在区域差异性下经济水平和农业水平的高度差异性!无疑东部地区大部分农业人依托东区的经济水平发展,从事农业的发展为其生活取得了物质保障,平原地区也因为农业人的迁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在东部平原地区的农业人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西部地区的农业人口迁移则是源于农业发展的落后性与经济物质层面的贫困而进行的迁移,外出务工的收益远远高于务农收益,这也就是形成西部地区农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一定是朝着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进行的,农业的发展也一定要遵守这一规律,为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也不能以破坏农业环境为代价而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在当前的国际农业发展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在20世纪就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过相关探讨与实践。未来中国农业发展在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上一定是最大的发展趋势,在靠近城市的区域而进行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朝着生态化,旅游化前进。
西部山区在未来的发展也会在农业转型中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西部乡村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不在单单局限于自身温饱问题。其农业的多样性发展必将因地制宜,在规模化、高效化的驱动下,使得农村,农业的发展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