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步向前”
2024-06-30 16:23:04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他们认为,中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0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国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穆罕默德·阿里夫表示,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科技,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培育了许多新的具备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他提到,中国在抗干旱、抗病虫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废弃醋糟转化为育秧“营养土”、紫云英花朵落入泥中变成肥料、稻田鸭除草除虫又松土……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会长楠本雅弘曾两次到访江苏省镇江市戴庄村,对当地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种植水稻、化肥年施用量降至零的成果印象深刻。“科技与传统农业碰撞融合,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他看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与中国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努力密不可分。

  “中国政府始终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置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这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表示,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步伐正在加快,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海外推广,为缓解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高校和企业联合主办了多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倡导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探索新路径,以科技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为赛事提供了技术指导。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作为赛事亲历者,高度评价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制实用的解决方案。我很高兴地看到,比赛中的几个获奖项目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推广,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总部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多年来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双方培育的13个玉米新品种已在尼泊尔等国种植,助力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墨西哥国际专家赫拉尔多·托雷斯·巴尔德斯说:“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细。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继续与中国开展农业领域合作至关重要。”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保障农民的收益摆在突出位置,彰显中国党的人民立场。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教授费利佩·德巴萨注意到,中国正在加快培养年轻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在他看来,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改善,在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正着力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步向前。”

  阿根廷国家农业食品卫生和质量管理局前主席里卡多·内格里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强劲助推器。“结合脱贫攻坚、农村改革等课题,中国运用各类农业创新装备和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内格里看到,中国一些农产品产区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使农民可以从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享受到发展成果。

  对于中国在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领域开展的研究,阿里夫十分关注。他表示,中国农机装备普及率不断提高,在不同地区有效实现了单位产量和耕作效率的提升。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已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和创新合作,在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民增收、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文康农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迅速。他以海南省白沙县基于大数据开发的“天然橡胶生产销售管理平台”为例表示,这一平台可以及时向当地胶农提供决策信息,加强了胶农与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经验将助力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以强基础、提能力为重点,中国积极打造完善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并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等共同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切实提升世界各国农业科技水平。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许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实践走在世界前列。”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副校长斯维特拉·扬切娃多次来华参观交流,对中国农业技术和农村电商等发展印象深刻。在她看来,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种植面积和作物产量,还包括创新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打通农作物与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条。目前,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和天津农学院、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合作共建的鲁班工坊正在积极推动两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她表示:“这将为保中两国农业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去年7月,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在线举办了现代有机农业技术交流会。在这次交流会上,楠本雅弘切身感受到中国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意愿和决心。“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期待未来日中两国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为两国农业科技合作贡献力量。”

  去年10月,“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挂牌成立。这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非洲挂牌成立的首批示范村之一。在莫西看来,中国一批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非洲各国,为当地带去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致富的理念,将有助于非洲国家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北京、伊斯兰堡、东京、约翰内斯堡、罗马、墨西哥城、马德里、华沙、布宜诺斯艾利斯5月3日电 记者俞懿春、程是颉、岳林炜、朱玥颖、邹松、谢亚宏、谢佳宁、颜欢、于洋、姚明峰)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总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